李泰本来是打算要走的,一听奏章是安罗山送过来的,他便没有动地方,静静地望着李世民。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李世民接过奏章,快速的扫了一遍,只见他喜形于色,李泰轻声地问道:“可是军械已完备了吗?”
皇帝曾派遣行军总管姜行本、少府少监丘行淹先行在安罗山监督众工匠制造练习登高冲锋用的云梯。
这时候有好消息过来,那一定是云梯等物准备得足够充分了。
“嗯。”李世民高兴地笑了,他举着奏章说道:“或远或近的有不少勇士前去应募,其中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
民间献上来的器械肯定有一大部分都是用不上的,李世民高兴也不是因为得到了百姓们的捐赠,而是通过这些捐赠看到了民心所向。
“太好了,看来各地都有踊跃从军之士。”李泰满脸的喜气:“陆清回来时说,好多人自带铠甲、兵刃请求入伍,甚至自签生死状、不要军饷。”
大唐有着浓浓的尚武之风,文官皆好战,童叟愿出征,妇孺闺门守,磨刀霍霍声。
通常情况下,一提打仗,百姓们都是胆怕心惊,只有大唐画风迥异,一提打仗,别的不敢说,群众基础就是个扎实,老百姓都抢破头的要从军。www.
本来还担心东征会引起民乱,结果民乱的原因竟然是抢着从军,民怨来自于募兵的名额有限,因为去不上而连哭带叫的不在少数。m.
陆清募兵一开始只要身健康,年龄在十五到五十之间的男人都可以,后来要求就越来越多。
独生子不要,父母年迈而无兄弟在家者不要,各种不要的还没拒绝过来,又查出来有人在年龄上做手脚。
陆清以为募兵最大的难处是招不上来人,结果他发现最大的难处是往下淘汰人。
李世民笑呵呵地把奏章往桌子上一放,拿起刚刚抄好,呃不,刚刚写好的诏书递给陈文,陈文接过诏书躬身一揖,无声而退。
“青雀,把雉奴扔在京中无人照看,确实不妥。”李世民抬眼望着李泰,说道:“我打算去安罗山看看,你就带他回长安吧。”
李世民知道李泰这一步不离地盯着自己,就是想代替自己去东征,至少也是陪着自己去东征。
不过李世民可没有半点要带着李泰的意思,就是比较宠他,才纵容他粘着自己而已,现在东征的大军已经抬起脚了,自己也就要踏上征程了,是时候赶他回京了。
“让大哥带他回长安就行了,我陪阿爷。”李泰笑嘻嘻地一脸讨好:“阿爷去哪我就去哪。”
看他这个德性,李世民就知道现在跟他说啥都没用了,他就认准了一个软磨硬泡,非缠着自己不可。
既然他这么想跟着自己,那就多带他些时日吧。
李世民不想在这个话题上,跟他磨牙玩,于是主动转移了话题:“百姓们请战情绪如此高涨,你有什么想法吗?”
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是厌战的,只有大唐是个例外,主要是大唐的臣子身上基本都有军功。
百姓也盼着能通过一场大战,一战成名之后就是几代人享用不尽的富贵,这是出人头地、改换门庭的一条捷径。
除了大将有各种待遇以外,普通士兵也有着很优越的待遇,军饷偏高自不必说,就算是战死沙场,朝廷还给统一发放赙物。
“阿爷不会是想扩大募兵力度吧?”李泰琢磨了一下,轻轻地摇了摇头:“我觉得没有必要。”
多募些兵的话,显得人多势众,十万大军和百万大军带给人的压迫感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有许多人表示连军饷都不要,这种好事有理由拒绝吗?
有的啊,李泰觉得拒绝的理由很充分。
一、刚幕上来的新兵战斗力很有限,有的连跑都跑不动,不经过训练就上战场,也就是填一把炮灰的事。
二、大唐的人口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前隋的时候,起义军遍地开花,真正是民不聊生,哀嚎遍野。
打仗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无数的大小工程死的人也不计其数,人口迅速的锐减。
再加上许多的良民趁着战乱逃进了深山古林,官方的户籍上就没多少人了。
大唐新朝初建,为了人口总数早日提上来,所以连法律都定得异常宽松,一年到头都没几个需要处以死刑的犯人。
打仗在所难免的要消耗人命,消耗对方的没有问题,消耗自己的很心疼。
三、李泰对东征的要求不高,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