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陆承启心善的结果,不然的话,他分分钟能用经济牌打死高丽。陆承启不是夜郎自大,而是有所依据的。
在春秋时,齐国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管仲跟齐桓公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留处。”就这三句话,开启了齐国霸主的地位。所谓:举世滔滔,唯知己渺渺。管仲越说越投机,句句正中下怀。于是齐桓公告示百官:“国家大政,先禀仲父;有所裁决,任凭仲父。”
管仲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厉害就厉害在:在他眼里,普通百姓都是“人”,免不了好逸恶劳、贪财好色、自私自利,但也有人情亲情。同样,官员和皇帝也是“人”,只是多了一些欲望野心和责任而已。在管仲眼里,这个世界不是由“好人”或“坏人”组成的,而是由“自私自利”的人组成的,所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他不强调道德,也不迷信强权,一心务实。他改革的本质是将人性的弱点变成劳动的动力:集大家之私,成社会之公。陆承启就是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的新政,都是捧一撮人,打一撮人,可又不打死,留有余地。久而久之,既得利益集团没有对新政有多抵触,百姓对新政更是欢迎。
管仲的成名作,就是发动经济战,迫使楚国臣服。时管仲高价收购楚国的鹿,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齐桓公就派人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楚王见有利可图,便发动全民去捕捉鹿,连田都不管了。这时管仲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楚国因此却误了农时,而这时管仲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过了不久,管仲又把目光转向衡山国。当时衡山国盛产兵器,天下无双。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于是衡山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一年后,齐国派人购运粮食,当时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的其它国家百姓都运粮卖给齐国。然后就在夏收前的一天,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而这时齐国又忽然对衡开始举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的精光,只得奉国降齐。
当然,在陆承启看来,管仲的经济战有点粗糙,但点子不怕旧,管用就行。陆承启只要照葫芦画瓢,高价收购高丽的人参,自然会使高丽百姓弃田去采参,再派人去高丽大肆高价采购粮食,然后等到高丽发生饥荒了,就出兵高丽。如此一来,不战而屈人之兵,高丽自然举国投降。
这一招,陆承启已经用过,但只是稍稍警告一番高丽而已,没有真的把高丽打死。饶是如此,高丽都大伤元气,现在连女真人都打不过了。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