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了这儿,算是结了尾,他将键盘向前一推,长出一口气,然后美美地喝了一口茶,开始从头到尾校对一遍。
在细细看这一遍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这篇文章写得很动情,而且很好地契合了这首动情至深的《whatarewords》,这绝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一种事实般的存在。
其实,在书写这篇帖子的时候,他还是动了心思的,好几处都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情。
在简述chriseda的故事时,他确实做到了“简”。既然是讲故事,那就不要说个没完,把大概的意思说清楚就好。只要一说清楚,读者自然会体会这样一个动人故事之中的动人意义。
至于在此之后举的一个例子,这还真是发生在他大学同学身上的实事儿。
那一年,是在毕业之后,他的那位女同学和男友真的在梅里雪山遭遇了雪崩,男友无事,而她危在旦夕,抢救之后捡回了命,但却需要长期照顾。男友最初也选择了坚守,但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消磨”中,终于再难坚持,默默离去。
之所以举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为了给读者营造一种对比气氛。
毕竟,chriseda和女友的故事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有些“不可思议”,一听到的时候,会感觉太难了。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不离不弃,可不是说说而已。
而在平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是很难做到这样“不离不弃”的。如果做不到,又会是怎样一个场景?
相信他所举这个同学的实例,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毕竟,老话说过,久病床前无孝子,像chriseda这样一天一天坚持下来的,不是没有。什么“最美的媳妇”,“最感动国人的少年”,各个媒体也宣传过,但是绝对是少数。
也正因为少,媒体才会加大宣传,希望这种“凤毛麟角”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相信这是一个普遍的做法,不光在咱们这儿,在美国也是一样,chriseda的故事之所以感动了评委詹妮弗·洛佩兹,还有网络上许许多多的人,也恰恰是因为这种“稀少”与“难得”。
至此,他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话题。
那就是在宣传的方向上,是不是只有这种“稀少”与“难得”是唯一?那种坚持过,但并没有坚持到最后,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相守最后”,不得不“离开”,就一定要受到各种指责和谩骂么?
他在文中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那就是“不一定”!
作为每一个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人,不能总是把这种“苦行相守”当作唯一规范,背上道德枷锁。既然大部分人都难以坚持下来,那么是不是这些人都应该饱受争议,一棍子打死呢?
当然不是!
对于这种不离不弃的相守,当然应该肯定,因为这是一种精神,植根于每个人的心底,有了这个,“爱”才变得更有意义。
可是,对于“相守”了又“离开”,或者没有“相守”到最后,也没有必要积毁销骨、口诛笔伐。毕竟,这样一种发生于大部分人身上的事情,是“实况”,没有必须去过度苛责,而对于他们也曾经坚持过,也对“爱”相守过,同样需要肯定。
至于最后“离开”的结果,正视就好。不能在一起。坦然一些。好合好散,未必是冷血绝情。只是,在离开的时候,请微笑着,别有负罪,对于自己和对方,都好。微笑着道别,与相守一样,那种坦然,一样是正能量。
文章写到了这儿,整个立意顿时得到了提升!
本来嘛,社会都是在进步的。相比于以前,对于烈士等英雄人物遗孀的宣传就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往的宣传,恨不能将其打造成为“圣女贞德”,不能再嫁,甚至连正常的交往都受到限制,为的就是树立形象,而忽略了其仍然需要继续生活下去,各方面需要关怀和尊重的实际。
英雄需要宣传,值得尊重,但更应该增添人文关怀,还给其归于平凡的权利。而在这时,带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就出来了,英雄需要归于平凡,那么平凡的人,一样能成为英雄,不可太过于苛责。
亦正亦反,存于一线。通过相互的比较于冲突,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绝对肯定“相守”,但是不要恶贬“离开”,坦承相对,微笑离开,仍然是对“相守”含义的补充。
毕竟,苦行不是唯一标准,不管做什么,都要注重人文关怀,用开心快乐的态度去经历,这才是真正意义而非道貌岸然、教条生硬的“正能量”。
在文章的最后,他还附在上《whatarewords》的中英文歌词对照。如果这篇文章得到王亦选通过的话,他还准备建议老何他们在帖子后面附上这首歌的v,通过切实的影像和声音,感动更多的人,也引发更多的共鸣。